十堰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十堰人事考试 > 考试快讯 >

2017湖北公务员考试之申论备考:文章写作之布局驾驭

2017-04-12 11:12 湖北公务员考试网 https://hb.huatu.com/十堰事业单位考试群 文章来源:十堰华图

  2017湖北公务员考试之申论备考:文章写作之开篇。更多的事业单位,医疗招聘,农商行招聘,湖北省公务员招考辅导尽在十堰华图:http://shiyan.huatu.com,咨询电话:0719—8121421,详细考试信息及资料可以加入十堰市教师考试QQ交流群236531674:,更多湖北招考信息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htluoshen

  2017湖北公务员考试之申论备考:文章写作之布局驾驭

  古语云:“谋定而后动”。一篇成功的申论文章必定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只有想得“深”才能写得“深”。申论文章议论文为主的形式决定了文章必须有一定的深度。而文章的“深”则从对现实有真见,对人生有透视,对历史有深知等方面来体现。文章之“深”,虽以观点来体现,但是却形成于构思环节的思考过程中。本节将沿着议论文这条主线,帮助考生熟知如何更有效地架构文章。

  一、议论文的结构与写作方法

  (一)议论文的结构

  结构就是文章中材料的组织与安排的技巧,它是作者思路的体现。文章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等多个方面。

  议论文是说理的,它要完全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引论、本论和结论。一般议论文总是先提出问题、点明论点,这就是“引论”。问题提出以后,进一步加以分析,提出证明论点的论据,组成论证过程,这就是“本论”。问题经过分析,证明论点是正确的,最后需要向读者再作一番交代,这也就是“结论”。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在文章的结构上也就必须构成从引论、本论到结论具有一定逻辑性的三个部分。

  (二)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议论文的写作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立论型,二是驳论型,三是立论与驳论兼而有之

  1.立论型议论文的要素与写作方法

  在立论型议论文中,作者的论点、论据和所用的论证方法,通常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写作立论型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在论点和论据这两个要素之间展示一种必然的、逻辑上的包容、印证关系,即论点来自于论据,论据是论点存在的基础。而“展示”这种关系的过程就是论证。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文中的论题所持的主张和看法。每篇议论文都至少有一个论点。有时,因为论题比较复杂,为了将论点表述清楚,在同一篇议论文中,会设立一个中心论点,再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分论点或小论点,通过各个击破的办法,逐个论证,逐层分析,最终使中心论点获得论证。例如,《不应限制外地劳务》一文,就是通过对“地方保护主义很容易遭致报复”“禁止外地劳务的进入,也直接损害了本地使用劳务的单位”“市场经济的原则是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等几个分论点的论述,证明不应该限制外地劳务进入北京。

  (2)论据

  论据是论点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论点的具体化、物化。有的论据属于事实性论据,如具体的人物、事件、数据等情况;有的论据属于理论性论据,如已经得到公认的那些原理、定律、法则、名言、权威结论等。相对而言,事实性论据不如理论性论据那么有广泛性、权威性和理论性,但在针对性、形象性和生动性、通俗性诸方面则有着独特的优势。只要是真实的典型,经过作者的征引阐述,不仅能为论点的成立提供充足、必要的论据,而且易使文章更贴近读者,更易于被接受。一些论题复杂、论点笃深的议论文,往往都是将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结合起来运用的。例如,日本右翼团体2000年1月23日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举行题为“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彻底检证”集会,妄图否认侵华日军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部分舆论以及政府官员竟然以“言论自由”为借口指责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严正抗议。《中国青年报》曾刊登《“南京大屠杀”与“言论自由”》一文,从“日本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产经新闻》的真实面孔”“日本的双重标准”“右翼重在和平殿堂上涂鸦”四个方面进行剖析,列举了大量活生生的事实论据,指出日本借口“言论自由”,在历史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只能助长右翼势力的气焰,大大伤害中国人民、旅日华侨和留学生的感情以及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该文举证有力,言之确凿,令人信服。

  (3)论证

  论证是在论点和论据之间建立或展示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以表明论点成立且正确的过程和方法。立论型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①演绎论证法。用一般原理、规律、原则作论据来推出个别具体的结论,证明特殊事实的论证方法,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②归纳论证法。这是通过若干典型的个别事例,概括出普遍性结论的一种方法,俗称“从个别到一般”。这种方法很符合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

  ③类比论证法。这是将两个事物摆放在一起,比较它们已知的本质属性的相似点或相异点,推论其他属性,达到用此类事物证明彼类事物的目的,俗称“从个别到个别”。这是一种比较形象化的、主要以事实为论据的论证方法,大都采用人们熟知的具体事物或实例来论证。

  2.驳论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1)归谬反驳法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引申证明。这是一种以守为攻、藏而不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驳法,富有诙谐讽刺的特点。它直接以对方的论点为靶子,但又不是直接说破,而是让其陷入极其荒谬的境地,不攻自破。即发现了对方论点的荒谬之后并不马上戳穿,而是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成立的,然后以此假设为前提进行一番引申、推理,必然会得到一个更加荒谬的结果,从而说明刚才依赖的“前提”条件是荒谬的。

  (2)针锋相对法

  这种方法可以打个比方:唱对台戏。针对对方论点,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新论点,继而用有力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证证明新论点是正确的、成立的,这样,根据“矛盾律”的基本原理,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真”,有一真必有一假,这一个是对的,则另一个必是错的。这也是一种明里不攻暗里狠攻、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反驳办法。

  (3)釜底抽薪法

  这种驳斥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击毁对方论点赖以存在的基础(即论据)。议论三要素的原则要求论据必须是真实可靠、正确可信、经得起推敲的,必须是典型而有充分说服力的,必须与论点之间有着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而对方错误论点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在寻找和使用论据时犯了“预期理由”或“循环论证”的错误。

  所谓预期理由,就是用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理由作前提,推证自己论点成立。表面看来前提和论点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其实因为前提的假设根本就是错误的,所以论点也是荒谬的。

  (4)拆桥法

  论证是架设在论点与论据之间的“桥”。有时,论据虽然是真实的,但如果论证方法错误,也会推导出错误的结论。这也是写驳论型议论文常用的办法,即以对方论证中的错误作为“切入点”,拆掉其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连接处。论证中的常见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偏概全。这是在归纳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论述者没有正确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所举论据即使是真实的,但对于所属的整体来说却没有足够的证明性。例如,有人撰文《腐败的民间基础》,认为中国民众对腐败的痛恨,一部分是“垂涎三尺”的痛恨,“是看着别人山珍海味而自己只能粗茶淡饭的心理失衡”;一部分是“红眼病”的痛恨,只恨那些“搞腐败的能耐比自己大”的腐败者;而无权的民众“仍然有着普遍的‘奴才意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权力与腐败是合情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人们的痛恨“更多的是指向搞腐败而得利的人,而并非指向腐败行为本身”。这种痛恨实际上“恰恰意味着人们是多么渴望在腐败的盛宴上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说“民间是腐败的基础”。

  二是牵强推导。这是在演绎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论述者忽视了论据往往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单纯从主观理念出发用论据强行推导,这样即使论据真实,也不能反映出论据与论点之间必然存在的涵盖关系,自然也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例如,屈原的学生宋玉曾经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说登徒子好色。他的推导逻辑是:好色者不嫌女丑→登徒子不嫌妻丑→所以登徒子乃好色者。这显然是牵强附会,所得结论自然难以让人信服。又如当年有的日本人因为在“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台”,就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也有的日本人因为“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就断然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鲁迅在《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中对这两种人都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也好,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也好,其实都是犯了牵强推导、妄下结论的错误。

  三是机械类比。这是在类比论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论述者用于进行类比的事物之间其实很少或没有共同属性,说白了就是没有可比性,如果硬性比较,其结论当然无法令人信服。例如,1933年初,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集团的支持下上台,立即对外实行武装侵略,对内加强纳粹党的法西斯统治,焚烧所谓“非德国思想”的书籍。蒋介石效法希特勒,在国内建立庞大的特务组织,日益加紧反革命文化“围剿”,残酷镇压左翼文化运动,查禁图书,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等。国内及日本的有些论者将希特勒焚书与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焚书相提并论。鲁迅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一文中,从中国的秦始皇和德国法西斯焚书的异同谈起,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作了尖锐的抨击,同时也有别于传统见解,对秦始皇作了新的评价。文中对“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机械类比的错误进行了深刻揭示。

  3.立论与驳论并重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1)概说

  立论与驳论并重型议论文,顾名思义,就是在一篇议论文中,作者既针对某种错误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毫不留情地予以驳斥、揭穿,同时又以强有力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过程,阐述自己的论点。立论是目的,驳论是目标,二者并重。要写好立论与驳论并重型议论文,除了同样运用前面所述的立论型议论文的写法和驳论型议论文的写法外,关键是“所立之论”与“所驳之论”之间要具有鲜明的针锋相对性。比如“驳”的重点是对方在论据方面的错误,则“立”的重点也同样应该集中在论据方面;“驳”的时候专斥对方论证逻辑上的荒谬,“立”的时候尽力展示科学逻辑的严密性和魅力。当然,最终目的总是戳穿荒谬的论点,揭示本质,提出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2)方法阐释

  不论写作立论型议论文、驳论型议论文还是两者相结合型议论文,都要注意处理好自己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有时一个问题可以运用的论证方法很多,要注意选择最适当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要写成“穿靴戴帽”的记叙文

  这种写法名义上是写议论文,实际上仅在开头一两句话引出论题,结尾再用一两句话重申论点,中间则是借举例(摆事实论据)之名,写成了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即使所写内容确能涵盖论点,但事实的叙述掩盖了论证的逻辑,无法发挥论据应有的作用,结论也就很牵强。引用事实性论据要注意摘要、简洁。

  第二,不要在堆砌材料、旁征博引中忽视分析

  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只要有利于论证自己的论点,所有的论据都可以使用,但是,要充分注意论据的典型性问题。如果作者没有对论据深入研究,找到其本质属性及其与论点之间的必然的证明与被证明关系,文章仅停留于对论据的大量复述和引用上,忽视自己的独特分析和论证,文章就缺乏一种逻辑的力量,因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审美价值,其结论也无法令人信服。

  第三,不要空发议论,忽视论据的自洽性

  这是在没有掌握足够充分的、真实典型的论据材料时最易犯的毛病。由于缺乏论据,只好空发议论,抱着论点翻来覆去地解释其含义,甚至引出无用的感叹、唏嘘,抒起情来。初学写作者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写议论文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因为事实胜于雄辩,确凿有力的论据本身具有自洽性,它能胜过千言万语,一通“大道理”往往不及一份小资料更有说服力。使读者对论据确信,实际上已经意味着使其对论点确信和接受了。

  二、架构文章的应试技巧

  (一)紧扣主题,精选素材

  1.材料取舍的一般步骤

  取舍材料就是要从平时所积累的材料中选取那些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写文章之所以要选材,就是因为平时所积累的各种材料性质、类别各不相同,我们只有经过认真的鉴别、选择和加工,才能使所选取的材料更好地表现中心思想。取舍材料分以下两步:

  第一步,就是要对所占有的原始材料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选择出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来。一般来说,在中心思想确定之后,写作时都会在中心思想的激发下联想起种种材料。这些材料有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有些则不一定密切;有些是主要的,有些则可能是次要的。这就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鉴别保留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主要材料,去除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次要材料。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表现中心思想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步,就是对所选取的材料进行再加工,使其更真实、更典型。第一步所得到的材料虽然可以用来表现中心思想,但它本身仍是原始的、粗糙的。为了使所选取的材料更真实、更典型,能够更充实、更有力地表现中心思想,就需要对它进行再加工、再提炼。这个过程,就是对原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制作过程。经过这样的思维加工,使原材料舍弃了那些偶然的、表面的、片面的、枝节的部分,保留了最有代表性的、最富有特征性的、最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成分。这是对原材料的进一步改造。由于这些材料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因而也就更有效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申论测试材料取舍的两个方面

  申论应考中的取舍材料,就是要从众多的原始材料中进行选择,选取那些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成为文章能够表现或说明思想的材料,去掉那些多余的材料。选材的基本要求有两个:一要“紧”,即紧紧围绕主题选材;二要“精”,即要选取那些典型材料。具体地说,材料的选取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二是直接使用材料中的素材作为论据。

  (1)提取“有用”信息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筛选并提取材料中对论述有用的信息,是论述写作的重要环节。信息是指材料中的关键要领和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解释与阐述等。材料对信息的阐述呈现多方位、多角度的复杂性。要准确、快速地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善于正确筛选词义。词义即词语的意义,即对一个词语进行剖析,根据语言单元来断定其真正含义。分清词语语气的轻重,以及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即是赞美、肯定、褒奖、喜爱,还是批判、否定、贬斥、憎恶,从而筛选出该词在材料中的具体含义。

  ②辨析词语的一般含义与特定含义。一个相同的词,在不同的文章或者场合中所表达的意思会有所不同。所以要分析材料中词语的具体含义,材料中用的是该词的一般含义还是其特殊意义。这对理解整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③结合背景知识理解、概括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有的词语我们平时很少接触,很少见,很难理解和把握其意义,这就要结合背景知识来揣摩其含义,来理解该词语在材料中的表达作用。

  (2)直接精选素材

  在论证方案时,需要相关素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说明相关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选材能力。选材的原则有两个:第一,所选素材要能为方案的论证服务;第二,在符合第一个原则的前提下,所选素材还要精,只有精选素材,才能既显示考生遣词造句的才能,又避免文章冗长拖拉。

  3.材料取舍能力锻炼方法

  根据选材的基本要求,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锻炼思维能力:

  (1)围绕中心思想选材

  中心思想是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酝酿而成的,而中心思想一旦确立,它又成了选材的依据和出发点。只有做到所选取的材料与中心思想一致,才能使材料有效地表现或说明中心思想。

  围绕中心思想来选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按理说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在实际写作中,材料偏离中心思想或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情况又是经常发生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从思维方面来看,缺乏思维的主题意识,在选材过程中不能自觉地用中心思想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思维主题意识不强的人,不仅选材容易偏离中心思想,而且平时的说话中也经常会出现东拉西扯、不着边际的情况,这说明考生的思维结构还是不完善的。所以,要做到能够围绕中心思想选材,从根本上说应该强化思维的主题意识,即无论说话还是写作,时刻要想着我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来提取相关的材料,形成在思维主题严格控制下的思维过程。

  (2)选取真实可靠的材料

  文章写作应该具有丰富的材料,但是由于原有的材料仍带有一定的原始性质,因而并非每个材料都可成为文章要用的材料。选材,首先要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和比较,鉴别哪些材料是真实可靠的,哪些材料是虚假无用的,去伪存真,选择真实可靠的作为文章的材料。从文体来说,议论文的材料亦即论据,必须选择经过检验或反复调查核实证明为真正的事实或观点,否则不用它作为论据,就会犯通常所说的“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这就需要对原有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和选择。

  (3)选取典型意义的材料

  选取典型意义的材料,关系到文章的题材能否足以表现或说明中心思想。如果所选取的材料仅是客观的、真实的,但不具有代表性,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在表现或说明中心思想上便缺乏足够的力度。去粗取精,就是要在材料真实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分析、比较和综合的方法,使材料达到典型性的要求。为此,在选择材料时,一是应该通过分析、比较的方法,选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摒弃那些一般性的材料。二是要对被选取的材料进行现加工,滤除材料中的那些偶然性的、表面的、片面的、枝节性的成分,使材料更精粹、更典型、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经过这样的反复筛选和加工制作,便可得到最足以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二)综合思考,老练布局

  布局是指材料的结构安排。中心思想和材料是文章的内容,布局则是文章的形式。有了中心思想和材料,还要进一步考虑怎样按照中心思想的要求把材料组织起来,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确定文章的布局,从总体上讲,就是要研究文章内容部分与整体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文章内容安排有序,并体现出内在的逻辑联系。具体讲,就是要考虑确定怎样的线索来连贯材料,确定怎样的顺序,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安排材料,如怎样开头和结尾,怎样划分段落层次,怎样过渡和照应等。

  1.布局的思维过程

  确定文章的布局,主要运用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它大体要经历以下的思维过程:

  首先,要从中心思想出发,将整体内容分解为部分。在开始构思文章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有了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也大体有了所要运用的材料,但这时文章的内容还是未被分化和组合的一个较为杂乱的混沌的整体。要想使其有序化,就得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选择合理的角度或着眼点,将混沌的整体分解成部分。这种分解,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实现的。只能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才能认清各种材料的性质和类别,而一旦将整体的内容分解为部分也就意味着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归类和综合。为了能够识别各种材料的性质,看这些材料表现着哪一方面的中心思想,有时又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整体内容经过这种分解的过程,即初步体现出了内容之间的层次性。

  其次,要研究内容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确定各部分内容在整个结构中的位置。文章的合理结构是文章内容之间逻辑必然性的反映。因而在将整体内容分解为部分之后,接着就应该弄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议论文为例,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有的部分是为了提出论点,有的部分是为了证明论点,有的部分侧重于立论,有的部分侧重于驳论,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在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上,有的属于并列关系,有的属于递进关系,有的属于因果关系,有的属于转折关系,这些不同的关系反映着内容之间不同的逻辑联系。当我们弄清了部分与整体和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后,就会根据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比较容易确定它们在整体结构中所应处的位置,合理地安排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使整个文章言之有序,顺理成章。

  由于文章的内容不同、体裁不同,文章的布局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考虑文章布局的时候,既要注意到思维的逻辑性,使文章的组织严谨而周密,又要注意到思维的灵活性,力求新颖而富有变化。同样是以时间为序,到底采用顺叙的方法,还是采用倒叙的方法,在顺叙中要不要安排插叙,这就要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地加以运用。

  2.提高布局能力的技巧

  要想提高对文章布局的思维能力,应该重点掌握以下几点:

  (1)开拓思路

  开拓思路,通常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分析方法。就是说,在认真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以此引发出有关的内容。通过这些提问,就可以将题目所隐含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揭示出来。能够提出问题,思路也就被打开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问题按照逻辑的要求略加整理,就可以得出文章的基本思路。有了基本的思路便可根据思路,“找米下锅”,获得与问题相关的材料。经过一段这样的训练,无从下笔和无话可说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2)掌握方法

  文章的结构方法多种多样,而从中学习和掌握一些结构的基本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结构的基本方法是人们处理文章篇章结构经验的总结,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灵活变化,形成与文章特定的内容表达相适合的结构形式。以议论文的三段结构为例,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开头部分提出问题,中间部分分析问题,结尾部分解决问题,它是议论文最基本的一种结构方式。

  (3)培养能力

  布局就是要在中心思想的控制下,将材料科学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成为一个具有特定的内部联系的完整结构。这一工作主要是靠逻辑思维来进行的。

  培养布局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就是要考虑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的结构完整、严谨,层次分明,中心突出。它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①整个思维过程都应把突出中心思想放在首位。材料的详略,层次的安排,都要服从如何更好地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如果该详不详,该略不略,或不能将集中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放在显要的位置,中心思想就会被冲淡、被淹没。同时,中心思想要首尾一贯,文章从开头,经中间,到结尾,都要有统一的中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心思想在文章中凸显出来。

  ②要保持文章部分思想与中心思想之间、部分思想相互之间在逻辑上的统一性。这就是说,部分思想必须能反映整体思想,部分思想之间要相互照应,否则就会破坏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同时,部分思想之间的联系要合理,即应该反映事理的固有联系,否则也会失去结构的严谨性。在部分思想与部分思想之间有较大的跳跃或转折时,应该注意合理过渡,保持前后思想之间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③层意要明确。每个层次又须有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意思,它的内容必须是清楚的、确定的。同时,层意之间不得重复,不得矛盾。如果层意出现全部或部分重复,层次的界限就会模糊起来;如果层次之间一旦构成逻辑矛盾,所阐述的思想便不可信或模糊不清。只有各个层次内容明确,彼此之间不出现重复和矛盾的现象,才能做到层次分明。

  ④层次安排要合理。层次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要根据轻重缓急、大小主次来安排,做到有条不紊地表达。同时,要注意前后之间的连贯性,或承接,或转折,或并列,既要反映事理之间所固有的联系,也要反映逻辑规律的要求。

    (编辑:十堰华图)